活动缘起:
3月的一天,晨间入园时,慧慧带来了一群黑脑袋、长尾巴的新朋友小蝌蚪到了教室,小朋友们看到的时候非常感兴趣,纷纷围过来说小蝌蚪好可爱啊,孩子们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了起来,老师我们把它喂养起来吧,溪溪说道:“嘘,他们还在睡懒觉,我们小声点不然会吵到他们的。”晨晨说:“真想看看它们长大是什么模样呢。”最后和孩子们商量把小蝌蚪养殖了起来。于是,温江区通平幼儿园中一班开展了一场“小蝌蚪成长记”之旅。
教师思考:亲近自然,探究自然是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的本职。当老师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时,如何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课程就来源于一次次的偶然发现与思考,就这样在孩子的兴趣驱使下,我们开启了青蛙的探索之旅。
小蝌蚪安家
董老师:我们要养殖小蝌蚪,那它住哪里呢?
慧慧:我们把它养到教室旁的养殖区吧,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它。
羽羽:可以,我们给它找个塑料盆做家。
函函:我们可以找个透明的塑料桶喂起来。
小蝌蚪吃什么
小高激动地说:“蝌蚪还会变成青蛙呢,还要去找它的妈妈。”小朋友们都听得入了神,接着宇宇又提出问题,小蝌蚪吃什么啊?
鹏鹏说:“应该要吃小鱼的饲料吧。”
潇潇说:“我觉得小蝌蚪要吃肉和饭吧。”
可可说:“我觉得小蝌蚪要吃草吧,水里面有很多草的。”
俊俊说:“我觉得它不吃东西,应该只喝水吧,要等长成青蛙才吃。”
通过调查,小朋友们知道了小蝌蚪吃水中的浮游生物、小虾米、水草、面包渣、馒头屑、蛋黄、米粒等各种食物,于是大家都准备从家里给小蝌带来食物。
教师反思:《指南》中指出: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应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他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调查得出答案。通过调查、实践不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蝌蚪奥秘知多少
孩子们对蝌蚪的各种奥秘特别感兴趣,争先恐后地说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幼1:小蝌蚪什么时候变成青蛙啊?
幼2:小蝌蚪变成青蛙后会去找它的妈妈吗?
幼3:小蝌蚪先长后腿还是前腿?
幼4:小蝌蚪变成青蛙后吃什么?
(一)蝌蚪先长那条腿
最后我们进行了问题大讨论,确定了一个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小蝌蚪到底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孩子们进行了投票,最终10人认为先长前腿,15人认为是先长后腿,让我们耐心地等待一下吧。
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和餐后散步都会跑过去观察一番,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在谈话活动中与老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蝌蚪长后腿了
在一次餐后散步时,有几个小朋友兴奋地大叫起来,蝌蚪长腿啦,是长的后腿,不一会蝌蚪养殖区就围了几圈的小朋友,都想看看蝌蚪长腿的模样。于是我端上蝌蚪来到教室里,让幼儿分组上来自己观察,并用完整的语言进行描述自己看见的蝌蚪。
教师的思考:《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找答案或解决问题。”通过孩子们对蝌蚪的观察,幼儿能够完整地说出来小蝌蚪的成长轨迹,也随着一次次的观察、讨论,幼儿对小蝌蚪的认知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些认知经验不再是直接灌输给幼儿,而是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来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
它长得和青蛙不一样
转眼间,蝌蚪来到我们班半个月了。这天孩子们又在观察蝌蚪和“青蛙”,在他们仔细观察过后,都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老师!长出来的青蛙身上好黑啊?怎么和我们看见的青蛙不一样的颜色呢,是不是黑色的青蛙啊?这时又有小朋友说:“可能它还没有长大吧”我们将持续继续观察黑色青蛙到底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
小蝌蚪变身了
接下来几天小蝌蚪们陆陆续续地都全部长出了前腿,尾巴也开始慢慢变短了,小朋友发现有几只蝌蚪的背上都添上了一些花纹,颜色也由原来的纯黑变成了黑灰黑灰的颜色。突然,一天发现小蝌蚪拖着小尾巴跳到了一块石头上面。孩子们很疑惑地说:“小蝌蚪要去找妈妈去了。”
经过了解才知道蝌蚪长出四只脚的时候,就需要爬到陆地上去生活,于是我们将蝌蚪的水减少,并且将盒子倾斜,放入沙子或石头方便它爬出来。这样盒子里就有一半是干的一半是有水的,蝌蚪就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
教师思考:在日常的观察中,孩子们对蝌蚪的颜色和大小又有了新的发现。并向老师求证。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希望孩子们能照顾好小蝌蚪,在细心地观察中,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遇见小蝌蚪给了孩子们无限探索的机会,有蝌蚪陪伴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发生着有意义的学习故事。观察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幼儿成长的过程。给孩子一点时间,一点空间,一起等待那些“有趣的故事”被发现,在儿童视角下,我们的学习总有那么多的偶然性!让孩子们继续保持好奇心,中一班的小朋友还在继续探秘中,让我们和他们一起迎接下一次惊喜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