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张含萍名师工作室在温江区通平幼儿园开展“聚焦师幼互动”专题研讨活动。温江区学前教育教研员张含萍、曹欢与全体通幼教师通过课例观摩、深度研讨与专业引领,探索师幼互动在课程中的创新实践,为教师专业成长注入新动能。
艺术活动中的互动智慧
观摩活动中,范娟老师执教的大班音乐游戏《贪吃的小熊》,以“蜂蜜口味猜想”为切入点,通过寓教于乐的设计引发幼儿兴趣。她巧妙引导幼儿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味觉体验,实现“情感可视化”;结合音乐图谱与肢体创编,运用多样化策略帮助幼儿自然感知AB段音乐结构,激发幼儿的音乐创造力。课堂既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也为艺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趣味性”提供了新思路。

专家引领 精准聚焦互动质量
范娟老师反思指出,幼儿在长音表现环节参与度高、目标达成明显,但活动尾声部分幼儿因沉浸动作表演而忽略指令,且表情创编受限于预设的三种味道,多样性不足。她提出后续将尝试开放口味选择与顺序编排,增强活动的创造性。
教研员曹欢提出优化方向,需减少教师主导性,增加肢体互动(如轻拍鼓励、夸张互动等),深化师幼情感联结。
张含萍老师肯定了范老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指出了教师需更加关注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可通过开放性提问、多样化体验以及灵活的活动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参与热情,真正实现艺术活动的教育价值。
集体共研 互学共进拓思路
保教主任张慧指出教师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差异,灵活调整站位与互动策略,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充分融入活动。
执行园长李小艳指出教师通过提问和游戏场景引导幼儿感知AB段音乐结构,活动节奏流畅,目标达成度高。然而,音乐活动中师幼互动的重点需进一步明确是鼓励幼儿通过语言和动作创编回应,还是以掌握音乐结构为核心,在个性化表达与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之间取得平衡,仍需深入思考与实践。
教师们高度评价范娟的教态亲和,同时建议给足幼儿创编时间,将重点聚焦于音乐核心目标。

专业赋能 理论实践双线并进
活动尾声,张含萍老师给大家提出了建议,活动设计要有教育性、游戏性、科学性、生活性,倡导实物化、情境化教学,真正实现“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互动理念;鼓励教师们继续学习书籍《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
本次活动以课例为镜,直击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维视角的剖析与策略生成,为教师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设计提供了实践路径,为幼儿园艺术活动的提质增效注入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