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口”是幼儿园每餐后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环节,漱口作为日常口腔护理的重要环节,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如何让幼儿在餐后能够主动漱口呢?温江区通平幼儿园中二班“咕噜咕噜,漱口啦”的活动在班级里应运而生。
活动起源
一天午饭过后,一位小朋友正在照着镜子,对着镜子各种“龇牙咧嘴”。教师好奇地走过去问他:你在做什么呀,鸿煜不好意思地笑了,支支吾吾地说:我在照镜子呀。老师看见他的牙齿上沾了一小块青菜,便问道:你漱口了吗?“没有,我忘记了”。
教师思考:
这一次小小的事情后,教师仔细观察班级幼儿的漱口习惯,每当在吃午饭或是点心结束时,常常看见部分小朋友,有的嘴巴边沾着芝麻糊,有的沾着饭粒,还有的整个嘴巴里边都是嚼碎的食物,发现孩子们对漱口不重视,在餐后总是忘记漱口,需要不断地提醒。
漱口现状大调查
于是,教师组织孩子们围绕着“漱口”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幼:你今天漱口了吗?为什么会忘记呢?
幼:我急着看书,就忘记了。
幼:我不喜欢漱口,接水太麻烦了。
师:如果不漱口,你的牙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我们的嘴巴里会有牙细菌。
幼:不漱口的话,牙齿里面会有脏脏的东西。
幼:如果不漱口,就会有一些菜、肉卡在牙齿里。
幼:牙齿会坏的,坏了就要去医院治疗。
教师思考:
在讨论幼儿牙齿与口腔健康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他们了解漱口与牙齿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知道如果不漱口,食物残渣会留在牙齿上,这些残渣可能引发牙齿疾病。一旦牙齿生病,就需要去医院接受各种治疗。在幼儿园,大部分孩子都能在老师的提醒下完成漱口,但仍有约一半的孩子需要教师的特别提醒。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家里的情况却大相径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表示他们并不经常漱口。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家庭口腔健康教育仍需加强,家长与教师需要共同努力,确保孩子们在家和幼儿园都能养成良好的漱口习惯。
漱口的重要性
针对残渣如何导致牙齿生病的问题,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观察漱口水”的实验,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帮助幼儿深入理解这一科学现象。
幼:漱口水里面有好多脏脏的东西。
幼:原来这些脏东西,是我们吃完食物后藏在我们牙齿缝里的。
为深化幼儿对口腔健康的认识,班级教师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口腔健康知识活动。给孩子们讲述口腔小知识,认识牙齿、认识蛀牙、了解不漱口的危害。
为了增强孩子们对自我牙齿状况的认识与关注,班级教师特地安排了保健医生,为每位小朋友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牙齿健康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保健医生不仅耐心地向孩子们解释了各自的牙齿状况,还特别强调了餐后漱口和坚持早晚刷牙的重要性,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口腔医院游戏
教师们设计“口腔医院”游戏,提升孩子对漱口的重视。孩子们扮演牙医,准备工具,检查同伴牙齿,发现蛀牙、食物残渣等问题,这提升了孩子们对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他们还扮演医生,指导“病人”保持口腔清洁。游戏不仅教会孩子正确护牙,更激发他们对口腔卫生的兴趣,为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漱口行动
漱口几次能把残渣冲完?
经过孩子们的实践,孩子们得出结论,总结出漱口5次就能把牙齿里的残渣漱干净。
漱口要接多少水?
幼:一大杯水漱五口漱不完,好浪费。
幼:一点点漱一口就没有了不够漱。
幼:我知道了!接的水一半刚合适。
最后,孩子们发现,漱口水不能接太满,也不能接太少,接到中间处刚刚好。
漱口步骤
经过了前面的活动,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漱口的习惯,孩子们制定了属于中二班的“漱口步骤”。经过师幼讨论后,“漱口步骤儿歌”出炉啦!
手拿小茶杯 ,喝口清清水;
抬起头,闭上嘴;
咕噜咕噜吐出水;
牙齿变得白又美。
漱口小卫士
班级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录视频、拍照等形式,详细记录了幼儿们的漱口习惯。通过细致观察视频和照片,教师欣喜地发现,幼儿们对漱口这件事表现出了极高的自觉性和重视度。每当用餐结束后,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前往盥洗室漱口,无需成人的提醒或督促。在漱口过程中,幼儿们还能严格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确保了口腔的清洁与卫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体现了幼儿们对自我健康的关注,也彰显了班级在培养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显著成效。
孩子们周末在家也能坚持餐后漱口。
通过漱口活动,孩子们对餐后漱口更加重视。通过漱口调查、实验、教育活动、保健医生检查和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深入了解了漱口与牙齿健康的关系,并掌握了正确的漱口方法。他们自创的“漱口步骤儿歌”让漱口变得有趣有效。教师的视频和照片记录展示了孩子们习惯的改变,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活动还促进了家校共育,孩子们在家也主动漱口。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还促进了自我健康管理,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